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大兴安岭地区和河南省濮阳市、广东省深圳市举行。演习聚焦极端性、专业性、实战性,突出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战法等新质救援能力,围绕极端灾害事故场景展开。参演力量精心准备、密切协同,参演人员挑战自我、追求卓越,不断对标实际总结反思、转化成果,全力筑牢安全防线。
6月24日,作为“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四个演习专题中的主演习,断路、断网、断电应急救援行动演习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洞庭村举行。此次演习重点针对断路、断网、断电“三断”极端恶劣条件下,如何实施高效救援这一难题展开。日前,4名参演人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向记者介绍了参与演习的体会、感悟及收获。
快速打通生命通道有了硬核实力
“根据以往救援经历,及时为‘孤岛’上的被困人员提供物资保障,避免其产生恐慌情绪,是比抢修道路更加紧迫的事情。”中国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应急建设与产业发展部工程师杨健告诉记者。在此次演习中,中国安能救援队伍的动力舟桥发挥了巨大作用。
展开剩余74%杨健介绍,这款大型水上救援装备动力舟桥被誉为“水上救援航母”,凭借着模块化设计、大载重转运和快速部署能力,单次可转移60吨物资装备,快速构建起“水上生命通道”,将重型工程救援装备和物资精准投送至“孤岛”,可解决断路情况下大型抢修装备水路投送难题。
动力舟桥的作用已在多次救援行动中得到验证。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5小时内,1400余名被困群众通过动力舟桥得以转移;2022年四川泸定地震期间,动力舟桥穿越堰塞湖险境,日均转运救灾物资超过50吨。
当前,面对“全灾种、大应急”挑战,动力舟桥凭借快速、灵活、重载的硬核实力,可为“三断”灾区架起“流动的生命之桥”。“未来,随着更多像动力舟桥这样的高科技装备入列,我们必将以更强大的底气,不遗余力、抢救生命!”杨健表示。
在开辟救援通道阶段,面对铁路隧道口发生大规模塌方、铁路运输被迫阻断的险情,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以下简称昆明队)使用自主研发的“先锋号”救援盾构机,成功突破险境。
“‘先锋号’救援盾构机创新性地融合了工程盾构机和大口径水平钻机的技术优势,采用可变刀盘设计,不仅能够快速打通救援通道,更突破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救援距离50米的技术极限。相比部署传统设备,部署‘先锋号’救援盾构机时间可缩短12个小时,仅需5人即可完成作业。”昆明队总工程师王献泽介绍,“先锋号”救援盾构机的开放式结构设计为未来智能化升级预留了空间。
科技赋能强化应急救援通信保障
暴雨引发的断网,切断了信息传递通道,加大了后方信息收集、物资补给的工作难度,从而降低了应急救援效率,因此在灾害防范和应对中,保障通信网络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此次演习创新应用轻质高强的新型复合材料,实现了极速搭建通信塔的目的。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使用新型复合材料塔杆搭建,无需大型吊车,队员用手动工具,肩扛手抬即可完成,铁塔无人机机巢“铁塔+算力”构建的15分钟无人机应急响应圈发挥实效。
“这些成果验证了科技赋能应急通信的可行性。新型复合材料和无人机侦察颠覆传统通信保障模式,是重大突破。下一步,我们将深化‘科技+应急’融合,加快新型复合材料塔杆应用,优化搭建流程,缩短响应时间;扩大铁塔无人机机巢覆盖面,完善应急响应体系,打造智能高效的通信保障网络。”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运营维护部高级经理李长平说。
传统电力抢修难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主干线路抢修复电环节,救援人员运用配电机械化施工一体机、新型复合电杆、载重无人机等装备,开展配电抢修施工一体化作业;使用带电作业机器人、应急充电方舱、供电方舱等装备,让电力“生命线”加速恢复。
国网黑龙江电力有限公司安全监察部副主任刘力伟表示,此次演习带给他的最大震撼是“四新技术”的应用。“面对‘三断’极端情况,我们以‘先复电、后抢修’的策略,就地组建微型供电系统,在外部电源线路未抢通的情况下,快速恢复灾区供电。”刘力伟说,这充分彰显了新质救援能力和新质战斗力。
在电力抢修恢复阶段,救援人员通过UPS电源和发电机,快速组建微型供电系统;利用氢能方舱、充电方舱,为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提供充电和临时照明,初步解决转移区域应急供电问题。
“在全面抢通供电线路过程中,配网机械化施工一体机、带电作业机器人、大容量应急发电方舱等新质救援装备大显身手,旁路带电作业法、配网机械化施工一体机集团化施工、‘无人机吊线+带电作业’协同作战等新战法效果突出,电力抢修实现了从‘人力攻坚’向‘机械化、集团化、智能化’作业的转变,传统抢修难题得到根本解决。”刘力伟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全面复盘总结、抓好成果运用,持续提升电力系统应急救援能力。
参演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在东宁市洞庭村举办的断路、断网、断电应急救援行动演习,在应急通信组网、救援通道开辟、基础设施抢修、民生保障恢复等全链条、各环节中,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装备,全方位检验了我国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新成果,为下一步加强技术装备研发、改进技法战法,提供了思路借鉴。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配资公司大全
发布于:北京市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